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应用荧光成像技术探究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介导的肿瘤靶向机制

应用荧光成像技术探究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介导的肿瘤靶向机制

浏览次数:859 发布日期:2022-11-13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在针对肿瘤的靶向研究方面,花青荧光团所具有的结构固有肿瘤靶向(SITT)特性,由于不再需要与靶向配体进行结合,已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然而,SITT背后的靶向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
另一方面,肿瘤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包括骨髓来源和/或组织驻留的肿瘤相关免疫细胞(TRICs/TAICs),这些TAICs可以成为癌症检测的主要靶标,但目前尚缺乏对于靶标免疫细胞的小分子荧光基团的研究报道。
在此,我们很高兴可以分享一项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与麻省总医院Homan Kang博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前期在器官及疾病特异性荧光团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启发(参见:前沿分享 |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种用于靶向治疗GIST肿瘤的非粘性、肾脏可清除纳米平台),该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靶向TAICs的花青荧光团SH1,并利用SH1证实了与SITT相关的肿瘤靶向机制。
在实际应用方面,SH1具有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成像能力,能够在活体组织(如骨髓、脑血管和肿瘤血管)内进行深层组织成像,显著降低组织的自发荧光和散射,具有很高的临床适用性;此外,因TAIC介导的肿瘤靶向性,SH1无需与额外的靶向配体偶联即可具有广泛的肿瘤靶向性,展现出高肿瘤-背景比(TBR)。作为一种充满潜力的癌症靶向剂,SH1在术中光学成像和图像引导的癌症手术中将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部分实验设计与结果分享如下:

  • SITT肿瘤靶向机制探究
将靶向TAICs的荧光团SH1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体内,观察到癌变区域的信号并未在早期时间点出现,而是在数小时后突然出现(图1)。与此同时,荧光团在骨髓中的免疫细胞中积累,并随免疫细胞浸润到癌变区域,导致荧光信号强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信号-背景比(SBR)也显著增强(图1A,C)。此外,利用NIR-II成像的深层组织穿透能力,可在注射后24 h清楚地观察活体小鼠的脊柱、胸骨和后肢中的骨髓(图1C)。据此,推断SH1具有两种不同的肿瘤靶向机制(图1D):①通过体循环直接到达癌变区域,并且在长达24 h的时间内被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吸收;②被骨髓中的免疫细胞内化后,随免疫细胞浸润到癌变区域

图1 NIR-II荧光成像和SITT肿瘤靶向机制

(将50 nmol的SH1静脉注射到胰腺导管腺癌(PDAC)小鼠模型中。红色圆圈和虚线表示感兴趣区域。激发光:808 nm,滤光片:1070 nm LP,曝光时间:50 ms。)

A)B)肿瘤组织和脊柱骨髓中信号随时间的变化

C)SH1在脊柱、胸骨和后肢骨髓中的摄取情况

D)SH1荧光团靶向肿瘤的两步机制示意图:

①直接靶向肿瘤细和肿瘤相关免疫细胞;

②被靶向后的肿瘤相关免疫细胞通过血管迁移,浸润到癌变区域。

  • 基于花青的SH1荧光团设计

对各种花青荧光团进行体内筛选后,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SH1(图2A),其光学和物理化学性质,如吸光度和荧光光谱、电荷分布和极化率等如图2B-D所示。SH1具有较长的NIR-I区发射波长(最大值820 nm)和NIR-II区发射尾(尾发射高达~1250 nm,这是其具有NIR-II成像能力的关键)。在5% BSA盐溶液中,与市售的NIR-II染料IR-E1050和IR26相比,SH1具有更高的量子产率(SH1:11%,IR-E1050:0.2-2%,IR26:0.05-0.5%)。同时,与吲哚菁绿(ICG,FDA唯一批准的可用于体内NIR-II成像的荧光染料)相比,SH1在NIR-II区具有更高的荧光亮度(225%)。

图2 SH1荧光团设计图示及光学、理化性质

  • 评估SH1靶向的细胞类型

利用流式细胞术,评估骨髓和肿瘤TAICs中SH1的靶细胞类型。结果表明,SH1靶向的大多是骨髓中的免疫相关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图3)。此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荧光分析,可以观察到由于靶向免疫细胞的浸润,导致肿瘤组织中的荧光信号显著增加(图3C)。

图3 骨髓和肿瘤组织中SH1靶向的免疫细胞

A)从静脉注射SH1 24 h后的小鼠中分离骨髓进行评估;
B)从静脉注射SH1 48 h后的LLC荷瘤小鼠中分离肿瘤进行评估;
C)D)H&E染色和F4/80抗原(小鼠巨噬细胞标志物)染色图像与切除肿瘤的NIR荧光显微图像进行比较。白色箭头表示SH1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比较SH1与其他NIR荧光团的靶向成像能力

将SH1、ICG和IR-780注射到LLC荷瘤小鼠体内,SH1可在注射后48 h时在肿瘤区域显示出极好的信号强度,而ICG由于快速被肝胆清除而没有显示出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图4A,C)。IR-780显示出与SH1不同的肿瘤积累模式,在注射后4h左右的早期时间点在肿瘤中积累。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创新地引入了三维(3D)荧光断层扫描(FLECT/CT)成像技术,对注射后24 h和48 h时每种染料在癌症区域的百分比剂量(%ID)进行定量评估(图4G;图5)。结果显示,从注射后24 h到48 h,SH1的%ID增加了2倍以上,这一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研究人员此前的推断,即随着时间的推移,SH1靶向的TAICs迁移会增强肿瘤-背景比(TBR)。


图4 对LLC荷瘤小鼠进行SH1肿瘤靶向的体内成像,并与IR-780和ICG作比较
A)各染料注射后48 h内进行NIR-II荧光成像;
C)48h内肿瘤部位的信号强度变化;
G)使用兼具x-ray CT功能的3D荧光断层扫描(FLECT/CT)成像技术,对各染料在注射后24h和48 h的肿瘤积累进行相对定量分析
绿色区域表示用于定量分析的感兴趣体积(VOI),与传统二维成像中的感兴趣区域(ROI)相比,对目标部位进行三维体积层面的数据采集,可以使分析内容更加接近体内真实情况,获得更加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而二维光学成像往往无法满足精确定位与定量分析的需求。




 

图5 利用3D荧光断层扫描(FLECT/CT)成像技术对肿瘤部位的信号积累进行相对定量分析

A)B)LLC荷瘤小鼠在注射标准样品后24 h和48 h的3D荧光断层图像
FLECT/CT:一种将三维荧光断层扫描与x-ray CT相结合的多模态成像系统。FLECT扫描:以每层116个投影、780 nm激光激发和853/45 nm带通荧光发射滤光片进行。CT扫描:采用每层360个投影、35 kV管电压、950 μA管电流和100 ms曝光进行。使用VivoQuant图像分析软件对3D荧光图像进行定量分析,且FLECT图像和CT图像可以在VivoQuant软件中互相配准,实现对目标信号的准确定位。)
C)D)对填充有不同浓度梯度(2.5、5、10 μM)的荧光染料标准样品进行连续扫描,并执行上述VOI分析,制作浓度和信号强度曲线,线性回归方程拟合优度(R2)>0.999,证明FLECT/CT的线性响应性能完全符合要求,定量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E)定量结果汇总数据。
技术亮点:
通过本项研究,Homan Kang博士团队首次阐明了TAIC介导的肿瘤靶向机制,并利用流式细胞术、组织学、体内NIR-II荧光成像以及新型的3D荧光断层成像(FLECT/CT)技术进行证实。SH1的NIR-II功能允许操作人员观察活体深层组织中的信号,而FLECT/CT技术则可以在获取三维NIR荧光图像的同时,实现准确的定位与定量分析功能。实验过程中,相关的三维成像操作与数据定量分析工作,均由InSyTe™ FLECT/CT系统研发团队的Austin Moy博士(TriFoil Imaging)协助完成,因FLECT/CT成像技术作为下一代分子成像技术、在三维荧光断层扫描与定量分析方面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先进性,Moy博士也成为本项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

原文标题:Tumor-Associated Immune-Cell-Mediated Tumor-Targeting Mechanism with NIR-II Fluorescence Imaging

发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30)
发表时间:2022.02.24
DOI:10.1002/adma.202106500
关于本项研究及其使用到的技术方法的更多详细内容,您可以通过访问以下链接进行查看: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106500

 

若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 FLECT/CT系统的内容,或预约使用FLECT/CT设备进行相关实验,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孙元元(技术部)
Tel:13810818543
柴丹(销售部)
Tel:13810910943
田建华(应用工程师)
Tel:18302907782
张婷瑞(应用工程师)
Tel:13910490151
联系邮箱:sales@bio-one.cn
您还可以通过访问以下网站了解更多关于FLECT/CT系统的详细介绍:

https://www.trifoilimaging.com

http://www.bio-one.cn/cn/product/ygdccx/ygdccx.htm

来源:北京博益伟业仪器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10-64841721/1727,64842355/2356,58294864/4669,13810818543
E-mail:13810818543@139.com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