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治疗(PDT)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广泛关注。PDT利用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的照射下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ROS),从而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这种治疗方式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够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它还具有低侵入性的特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相对较小,恢复也较快。
在PDT中,光敏剂、光源和分子氧是三个关键要素。光敏剂是整个治疗过程的核心物质,它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将其转化为能量,进而产生ROS。理想的光敏剂应具备强吸光能力、高光稳定性和高ROS量子产率等特性。光源则需要与光敏剂的吸收波长相匹配,以确保光敏剂能够被有效激发。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光源包括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等,其中近红外光由于其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能力较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分子氧在PDT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参与了ROS的产生过程,而肿瘤组织中的缺氧状态常常会影响PDT的治疗效果。
随着纳米技术和先进光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双光子激发光动力治疗(2P- PDT)应运而生。2P-PDT利用近红外光激发光敏剂分子实现双光子吸收,产生ROS来治疗疾病。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更小,能够更深入地穿透组织,从而有望实现对深层肿瘤的治疗。双光子激发是一种非线性过程,其光能量在激发过程中的分布更加精准,能够在三维组织内精准地实施光动力治疗,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实验背景
一、2P-PDT的原理
1.基本过程
光敏剂分子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吸收两个光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通过能量转换使周围分子氧产生单线态氧,实现与单光子激发光动力治疗类似的过程。
2.优势
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散射小、穿透能力强,双光子激发可提升治疗深度,且激发具有高度空间选择性,仅在聚焦位置发生,避免了离焦信号干扰,能实现高信噪比成像和精准治疗。
典型应用案例
一、聚集诱导发光光敏剂:突破传统局限
传统的光敏剂分子在单分子状态下通常具有较高的ROS产生能力,但在实际的光动力治疗中,由于生命体内环境多为水性,而传统光敏剂分子疏水性较强,容易在体内聚集。这种聚集现象会导致ROS产率和荧光强度降低,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设计开发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光敏剂分子。
此后,Gu等开发的TPEDC双光子光敏剂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双光子激发可精准闭合活体脑部微血管,对研究大脑疾病尤其是制造局部缺血性中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同时提高ROS产率和双光子吸收:优化治疗效果的探索近年来,2P-PDT在实体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出现了成功消融皮下实体肿瘤的报道。Karges等设计的基于钌和聚吡啶复合物的光敏剂,在二维单层细胞、三维细胞球以及皮下肿瘤模型中均验证了其2P-PDT效果。对体积为80mm³的皮下肿瘤进行光动力治疗,结果显示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良好,甚至优于500nm光的单光子光动力治疗效果。然而,这项工作中未详细说明飞秒脉冲激光在实体肿瘤辐照中的实验参数和装置。
然而,目前在实体肿瘤治疗应用中,光学装置系统、操作流程和光学辐照参数等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关键参数在报道中未提及或详细描述,尚未形成统一方案,这是2P-PDT在临床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光子激发光动力治疗的未来展望
一、技术优化和挑战
尽管2P-PDT在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双光子激发效率相对较低。与单光子光动力激活相比,非线性的双光子激发过程使得其效率明显降低,这直接影响了ROS的产率,进而影响了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在实体肿瘤治疗中,这一问题尤为关键,因为实体肿瘤通常较大且结构复杂,需要更高的ROS产率来确保治疗效果。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光敏剂的性能。虽然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光敏剂,但在ROS产率和双光子吸收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还需要解决光敏剂在体内的递送效率、肿瘤靶向性以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
二、发展方向与潜力双光子激发光动力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技术,在典型应用案例中已经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尽管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在未来,2P-PDT将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共同推动2P-PDT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在癌症治疗的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文章来源于:王少伟, 雷铭. 双光子激发光动力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激光, 2022, 49(15): 1507101. Shaowei Wang, Ming Lei. Recent Advances in Two-Photon Excited Photodynamic Therapy[J]. 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 2022, 49(15): 15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