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ter等在N端的152氨基酸区域内用丙氨酸取代而获得一系列的CD14突变体,23种突变体蛋白质中有21种能稳定地表达在转染的CHO细胞表面,其中20种在血浆中对LBP以依赖性的方式结合脂多糖,只有一种突变体(Ala39-Ala41,Ala43,Ala44)CD14不能与脂多糖或大肠杆菌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也不能引发由脂多糖启动的NF-eB的核移位,且这种突变体的CD14不与CD14单克隆抗体My4发生反应。抗CD14单克隆抗体My4具有广泛的种属间交叉反应性,与人、牛、猪、兔及豚鼠的单核细胞的CD14均能反应,说明My4只能够识别CD14中非常保守的表位。
上述结果显示,N端39~44残基是人类CD14与脂多糖结合位点的最基本部分。Shapiro等在CD14分子的N端合成有5个氨基酸相互重叠,长度为15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中包括含上述区域氨基酸的15肽能够抑制脂多糖与sCD14的结合。
CD14作为脂多糖受体的功能
CD14分子作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受体的依据有:①脂多糖能与mCD14和sCD14分子相结合。②CD14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脂多糖刺激吞噬细胞的反应能力。③对脂多糖低反应或不反应的细胞转染CD14 cDNA后对内毒素反应的敏感性显著增加。④CD14分子表达缺陷的小鼠对内毒素的反应显著下降。所以,CD14被认为是内毒素重要的受体。⑤用不同颜料显示剂分别标记脂多糖和CD14发现,在发生信号转导的过程中,有颜色重叠现象。
研究者已阐明了CD14与内毒素结合在体内的作用,他们发现使用CD14抗体能够阻止CD14与脂多糖的结合并能显著减弱内毒素的激活效应。CD14能够有效结合脂多糖,有LBP存在时,其结合效应能增大到100~1000倍。LBP为相对分子质量60000的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和肺合成,与BPI和其他脂质转移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显著相似性。一般情况下LBP在血浆中的浓度为2~20g/L,在急性期反应时可升到100~200g/L。LBP能与脂多糖聚集体相结合,一个LBP分子能够运输几百个脂多糖单体,并具有催化特性。
1990年,Wright 等首先认识了CD14在识别脂多糖中的作用。他们发现,以外周血中小剂量内毒素刺激时,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效应对CD14具有依赖性,CD14单克隆抗体具有抑制TNF-α产生的能力。随后,其他学者证实CD14在巨噬细胞产生TNF-α中具有重要作用。脂多糖诱导IL-1、IL-6、IL-8、TNF-α等表达的效应可用CD14单克隆抗体进行部分抑制,这进一步证明CD14在脂多糖介导的细胞激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