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1小鼠肺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应用
浏览次数:1075 发布日期:2022-6-13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一、细胞简介:
细胞名称:TC-1小鼠肺上皮细胞
平台编号:zl-056881
二.细胞的培养
1)准备1640培养基;优质胎牛血清,10%;双抗,1%。
2)培养条件:气相:空气,95%;二氧化碳,5%。温度:37℃,培养箱湿度为70%-80%。
3)冻存液:90%血清,10%DMSO,现用现配。
三、细胞处理:
1)冻存细胞的复苏:
将含有1mL细胞悬液的冻存管在37℃水浴中迅速摇晃解冻,加入到含4-6mL完全培养基的离心管中混合均匀。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3-5min,弃去上清液,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然后将细胞悬液加入含6-8ml完全培养基的培养瓶(或皿)中37℃培养过夜。第二天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和细胞密度。
2)细胞传代:如果细胞密度达80%-90%,即可进行传代培养。
对于贴壁细胞传代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弃去培养上清,用不含钙、镁离子的PBS润洗细胞1-2次。
2.加入0.25%(w/v)胰蛋白酶-0.53mMEDTA于培养瓶中(T25瓶1-2mL,T75瓶2-3mL),置于37℃培养箱中消化1-2分钟(难消化的细胞可以适当延长消化时间),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消化情况,若细胞大部分变圆并脱落,迅速拿回操作台,轻敲几下培养瓶后加入3-4ml含10%FBS的培养基来终止消化。
3.轻轻打匀后吸出,在1000RPM条件下离心3-5min,弃去上清液,补加1-2mL培养液后吹匀。将细胞悬液按1:2的比例分到新T25瓶中,添加6-8ml按照说明书要求配置的新的完全培养基以保持细胞的生长活力,后续传代根据实际情况按1:2~1:5的比例进行。
3)细胞冻存:收到细胞后建议在培养前3代时冻存一批细胞种子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四、应用
用于熊果酸诱导TC-1癌细胞自噬性死亡中线粒体相关机制的探讨研究
探讨线粒体在熊果酸诱导TC-1癌细胞自噬相关性死亡中的作用。
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熊果酸实验浓度分别为0μM、10μM、20μM、30μM,作用TC-1细胞24小时后,普通光镜下观察细胞数目及形态的变化;各种浓度熊果酸分别作用1、2、3、4、5天后,采用MTT法检测熊果酸对TC-1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跨电位及细胞内ATP和ROS水平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III和IV的活性;熊果酸30μM作用TC-1细胞6小时后,在透射电镜下检测线粒体形态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与自噬标志蛋白LC3的位置关系。
结果光镜下可见熊果酸作用24小时,10μM浓度组的细胞形态没有明显改变,而20μM或30μM组的细胞变圆,贴壁松散,分布稀疏,及细胞两极出现黑色小点,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死亡;
MTT实验结果显示熊果酸对TC-1癌细胞有显著的增值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尤其是作用3天后,各组抑制率均达90%以上(P<0.05);当熊果酸作用24小时,阴性象限荧光占总荧光的比例分别为3.1%、3.8%、6.4%、24.7%,阴性象限比例越大线粒体膜跨电位(Δψm)越低,表明Δψm随着熊果酸作用浓度升高而降低,UA30μM组Δψm降低尤其显著(P<0.05);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III和IV的活性经熊果酸作用24小时均出现明显抑制,尤其是复合酶IV(P<0.05);经熊果酸作用24小时,10μM组即出现细胞内ATP水平显著降低;
熊果酸30μM分别作用0、4、8、12、24小时,细胞内ATP水平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呈时间依赖,并且作用4小时,与对照比ATP水平降低超过50%,12小时后,ATP水平接近0nmol/mg/protein(P<0.05);细胞内ROS的水平也随熊果酸作用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熊果酸作用24小时细胞内ROS阳性率分别是86.46%、82.52%、69.35%、57.24%(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