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PCR(dPCR)是一种核酸绝对定量的技术,与传统的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相比,dPCR拥有可以精确到单个核酸分子的高精准度、适合复杂样本的高便捷度、且无需标准曲线或参照基因进行对比分析等特点。因此,高灵敏度、绝对定量、高稳定性和更高的抗干扰能力成为数字PCR的4大优势。
作为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胃癌(GC)具有高死亡率,因为当前的检查方法不能实现早期诊断。核粒梭菌(Fn)主要定居在口腔中,据报道与胃肠道肿瘤的发展有关。迄今为止,关于唾液Fn和胃癌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该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文章确定唾液Fn能否作为诊断胃癌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Fn对胃癌细胞的影响。
实验方法:通过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120例GC患者、31例萎缩性胃炎(AG)患者、35例非AG (NAG)患者、26例胃息肉(GP)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NC)的唾液中Fn的丰度进行定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评估Fn以及传统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 19-9和CA72-4)的诊断价值。Transwell实验和伤口愈合实验评估Fn感染对GC细胞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物的表达。
★实验流程:
实验结果:核粒梭菌(Fn)是一种牙周致病菌,常见于胃肠道肿瘤组织中。在此,研究发现胃癌患者唾液Fn水平升高,可作为胃癌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诊断能力优于传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还发现唾液Fn水平与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此外,实验在试管内揭示了Fn通过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促进G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该发现表明唾液Fn是诊断胃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该研究表明唾液中Fn含量可作为诊断胃癌的生物标志物,Fn感染可通过加速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促进胃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