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丝电极和微针电极在动物实验使用上的区别x谅解
浏览次数:942 发布日期:2023-5-4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在电生理胞外记录的实验中,微丝电极由于制作简单,成本较低,在很多实验室都有使用,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带有绝缘层的微丝(铂依、镍钛、镍铬、钨等)一刀剪断,一端与放大器的后端设备相连,另一端直接插入在细胞周围,将神经元的微弱的电流信号传递给后端的设备放大等处理,这样就能够采集到该神经元的放电信号,这里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这个微丝的直径一般要在10-50um之间,丝太粗,除植入损伤大之外,暴露的横截面远大于细胞的大小,这样采集到的信号非常微弱,或根本采集不到,而选用的丝太细,可能无法植入,以及阻抗升高,对后端设备有要求,微丝最常用的直径选择在15-35um。微丝电极一般适用于脑内皮层记录,若做深部脑区的记录,需要在微丝电极的周围包裹上高温熔化而低温固化的聚乙二醇材料,该材料遇水即化,在深部脑区植入过程中,电极上的聚乙二醇接触到脑组织上的液体就会逐渐融化,最终只将电极丝垂直的扎入到目标脑区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聚乙二醇材料一旦融化就不能二次使用,因此这种电极只能穿刺一次使用。
虽然微丝阵列电极应用比较广,但对于延脑以及脊髓等稍微硬一点的组织,微丝的硬度是无法直接刺入进去,而微针电极对这类场景就更加适用。微针电极通常使用较为粗一点的钨丝或其他硬质材料为基础丝材,直径一般在25um以上,甚至100um以上,电极丝的尖端处通过研磨制成锥形的尖端,最细的尖端甚至能做到2um,虽然微针电极丝的直径比微丝电极的直径粗,但它具有极细的尖端,依然非常轻松的穿刺入组织内进行记录或者刺激,而且由这种电极组合出的阵列,基本不需要聚乙二醇的加固也是能够刺入深部脑区内,因此在实验台上给麻醉状态的实验动物做急性记录实验时,是可以进行多次插拔,重复使用,这大大减少了实验成本。另外微针电极的暴露点大小都是可控的,不像微丝那样只能做出一个固定的横切面作为记录触点,微针电极的尖端暴露点可以从最小的3-5um大小一直做到100um以上,暴露点的面积大小与电极的阻抗值具有反向相关性,即同等条件下,暴露点面积越小,阻抗越高,这样就能适合不同体积的细胞记录或刺激,比如将尖端做至2-3um大小,可以对昆虫类动物的神经元进行记录,如蜜蜂,这个是微丝电极不可能实现的。
目前这两类电极均可向厂家(科斗脑机)申请免费的相关商用样品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