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NB编辑带您了解同行评阅审稿制度,轻松搞定文章被拒

NB编辑带您了解同行评阅审稿制度,轻松搞定文章被拒

浏览次数:16408 发布日期:2018-10-20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NB编辑为您起底审稿的那些事儿

作者:刘志睿  Neuroscience Bulletin编辑部
 
文/一不小心读到了博士
 
 
一篇文章能否被期刊快速接受,最关键的时间节点往往由审稿人控制,即所谓的同行评阅人制度(Peer Reviewer)。在我们科研狗眼里,审稿人无一不是看不见摸不着、法力高深莫测的世外高人,把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他们的形象可能是这样的:
 
设计台词: 这叫规矩,懂吗?!(引自电影《老炮儿》)
 
也可能是这样的:
 
“布鞋院士”李小文

甚至也可能是这样的:
 

那么关系到文章最终命运的审稿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有没有传说中的一票否决权?小编这就给众位科研狗揭起同行评阅审稿制度(Peer Review)的盖头来,向你们一窥究竟:
 

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同行评阅方式有两种,根据评审意见的开放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传统的匿名同行评阅、新颖的开放式同行评阅和后同行评阅制度。第一种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评审方式,而后两种则较为少见。

匿名同行评阅,即所谓的单盲评审(Single blind Peer Review)。审稿人对投稿作者单盲,专家信息得到保密。文章投到期刊编辑部后,编辑根据文章的内容指派领域内具有一定学术权威的副主编审理稿件,并由后者委派专家进行评审。副主编收集两位以上专家的评审意见后作出审稿意见。最后还是由期刊编辑根据副主编的审稿意见对稿件进行终审判决。

虽然匿名同行评阅的保密做法是希望减少偏见,但因为极少数审稿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不会被公开,有时候会给作者作出一些不精确或无关的意见。同时,受制于审稿人的工作时间,稿件有时会被拖很久(这个么小编也是不好意思总催滴)。而且,囿于专业领域,编辑有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领域内副主编或专家审理稿件,最后,从学术交流的角度来看,作者与评审人互动性也不强。Mark Henderson在他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文章里批评匿名同行评审制度:“有些论文根本得不到需要的审查,而有些更是不公平的拒稿。”[1]

开放式同行评阅是近年来兴起的旨在改良匿名同行评阅的一种评审方式。审稿人对投稿作者完全开放信息。编辑不指派特定副主编审理稿件,而是直接将投稿在网上公布,邀请全网专家进行网络化评审。待收集一定数量的审稿意见后,编辑将对这些碎片化的审稿意见进行整理,并对稿件进行判定。这一评阅方式着实加强了审稿人、作者和领域内科研工作者的互动。同时,全程的透明化评审也杜绝了不公正审稿的出现。

但是,尽管这种评审方式确实给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直接导致了它在出现后不久便胎死腹中。Nature曾在2006年6月1日,启动了为期四个月的开放式同行评阅试验,目的是观察研究人员,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作为评阅者,对开放式同行评阅的接受和认可,同时为Nature的编辑和出版商对传统的同行评阅机制进行可能的变革进行模拟实验。四个月后,Nature的编辑整理了各方意见,总结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将这次实验判定为失败:1)作者担心被剽窃或者处于专利考虑因素,不愿参与;2)潜在的审稿人认为公开同行评议是“面子活”“nice to do”; 3)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 问题(一旦拒稿后容易拉仇恨值);4)作者与评审人互动性不强。总之,编辑工作事倍功半,大多评议的学术价值很局限——多是通用的点评,例如:做的不错,而不是评价其过程[2]。

另外一种评阅体系是基于开放式评阅的改进,即后同行评阅制度。以BMC为例,将已经发表的文章评审意见和审稿人信息公开,但是它对于对于加快审稿效率和加强三方互动方面价值仍不大,且形式大于其存在意义,故不作展开讨论。

那么,既然同行评阅有这么多的诟病,在目前仍无可替代性可能的情况下,有无改观的希望呢?
 

 
去年4月,《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稿107篇论文,主要源自同行评议造假,更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不知不觉,已经有人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应对。通过追踪个体审稿人的贡献,来自Web of Science的Publons平台试图减少虚假同行评议问题的出现。2017年6月初,Publons已被Clarivate Analytics收购,后者正是继汤森路透之后持有Web of Science的新公司。这一平台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让我们听听Retraction Watch对Publons创始人安德鲁·普雷斯顿(Andrew Preston)的是如何说的:

“虚假审稿人离不开作者或者第三方对同行评议过程的破坏。在很多案例中,编辑都以为自己在和真正的审稿人联系,实际上对方的邮箱已经被第三方所掌控。这一问题通常发生在编辑使用作者所提供的审稿人邮箱的时候,当然编辑自己在网络上搜索到的邮件地址也可能中枪。

在Publons系统中,审稿人需要对自己的邮箱地址和评审意见进行确认。通过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期刊编辑就能够确信,在电脑另一端和自己交流的人就是他们在Publons上看到的同一个人。”[3]
鲁迅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无论用什么科研评价体系,树立科研自信,坚守严谨的科研作风,公正的审稿意见就在我们心中!营造科学的学术氛围,净化科研生态,这是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肩上扛起的责任和必经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Henderson, M., Problems with peer review. BMJ, 2010. 340: p. c1409.
2. Peer review and fraud. Nature, 2006. 444(7122): p. 971-2.
3.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7/06/23/can-tracking-system-peer-reviewers-help-stop-fakes/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