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小鼠正常肝细胞的背景与应用及处理方法

小鼠正常肝细胞的背景与应用及处理方法

浏览次数:667 发布日期:2023-6-7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一、背景
 
小鼠正常肝细胞是从对人TGFα进行转基因的小鼠(CD1株,MT42系)的肝细胞中建立的贴壁上皮样细胞。
 
通过电子显微镜,这些细胞表现出典型的肝细胞特征,例如过氧化物酶体和胆小管样结构。AML12细胞保留表达血清(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和转铁蛋白)和间隙连接(连接蛋白26和32)蛋白的高水平mRNA的能力,并且仅包含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5。细胞表达高水平的人TGFα和较低水平的小鼠TGFα。肝特异性蛋白的表达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会通过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细胞而重新激活。
 
 
肝脏是由肝细胞组成,肝细胞极小,肉眼看不到,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每个肝细胞表面可分为窦状隙面、肝细胞面和胆小管面三种。肝细胞里面含有许许多多复杂的细微结构:如肝细胞核、肝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氏体、微粒体及饮液泡等组成。
 
二、细胞处理方法
 
1、弃去培养液,加少量消化液润洗一次。
 
2、弃去液体,再加入适量的消化液,25cm2细胞瓶可加入1-1.5ml消化液,75 cm2细胞瓶可加入3ml消化液。
 
3、置室温或37℃放置至细胞变圆或细胞分散为单个细胞,不要摇动以免细胞成团。
 
4、加入新鲜培养液,吹打混匀并加置新瓶中。
 
三、应用
 
用于纳米化诱癌剂诱发小鼠肝癌的机制研究:
 
建立了小鼠肝癌模型,并对其致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目的:制备稳定、高效的纳米化诱癌剂-nanoDEN,通过长期、低频经口给予纳米化诱癌剂建立良好、快捷、稳定的小鼠肝癌模型,研究其致癌机制。
 
方法:
 
1、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化诱癌剂-nanoDEN,利用激光粒径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及稳定性,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通过透析袋法测定纳米化诱癌剂的体外释放,完成纳米化诱癌剂的制备与表征。
 
2、在体的动物水平方面,经口给予16.5 mg/kg纳米化诱癌剂等诱发小鼠肝癌,通过记录小鼠体重变化、观察肝脏大体观(是否出现肿瘤结节)、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ALT、AST等)和镜下对肝脏组织染色(H&E及Masson)进行评分,比较纳米化诱癌剂与DEN致癌效果。
 
3、分子水平方面,利用免疫组织染色法检测β-catenin(肿瘤发生过程中关键因子)、COX-2(炎症相关因子)、PCNA(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及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分析纳米化诱癌剂的致癌作用。
 
4、离体的细胞水平方面,采用MTT法检测纳米化诱癌剂及DEN对肝癌细胞株HepG-2、正常肝细胞株L02的毒性作用,比较纳米化诱癌剂与DEN的致癌能力。通过nanoRhod B处理HepG-2及L02细胞,模拟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对纳米化诱癌剂的胞吞作用过程。
 
5、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入nanoRhod B实验,模拟纳米化诱癌剂的体内分布情况。
 
来源:北京百欧博伟生物公司
联系电话:010-53515223
E-mail:3235759682@qq.com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