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微球制剂是一种生物物理靶向载药制剂,不同粒径的微球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
微球还是一种动脉栓塞疗法的制剂,微球的形貌和粒度是决定它在体内的靶向部位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药物微球可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然而,对于喷雾干燥过程中粒子的形貌和粒度的控制,目前报道较多的是无机粒子的制备,而作为药物载体高分子体系则报道得较少。
温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过程
温度对微球的形貌有显著的影响,而且,雾化液滴在飞行过程中,液滴与环境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液滴表面摩擦力大于液滴的表面张力。
因为当摩擦力小于液滴的表面张力时,液滴不会发生变形,在整个干燥过程中,无论干燥速率(主要由温度决定)多大,均能得到球形粉末粒子。
当摩擦力大于表面张力,液滴在飞行时将从球形转变为圆盘形或降落伞形,若此时温度不高,干燥速率小,液滴还末发生凝胶化,那么在液滴继续飞行过程中,由于飞行速率减慢,液滴的形状又可以逐渐恢复,在完全恢复到球状时干燥还末结束的情况下,即可得到球形粉末粒子。
若温度高(如70℃以上),液滴变形后在还末来得及恢复到球形前,液滴已经发生了凝胶化,此时干燥粒子便难以再恢复到球,最终得到的是变形颗粒。
溶液浓度对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
实验发现,在进风温度和进料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溶液浓度不同时,所得产物均保持较完整的球形,微球粒度分布有明显改变。
但溶液的浓度从 0.03g/ml降低到0.007g/ml时,微球的粒度分布较明显地移向了小粒度方向,其分布从3.5~18µm减小到1.3~9.0µm。
这是由于溶质浓度低,干燥过程中从液滴中析出的沉淀减少,因此,低浓度下得到的是粒度较小的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