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脂质体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影响挤出的因素

脂质体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影响挤出的因素

浏览次数:1289 发布日期:2024-8-30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卵磷脂和神经酰胺等制得的脂质体(空心),具有的双分子层结构与皮肤细胞膜结构相同,对皮肤有优良的保湿作用,尤其是包敷了保湿物质如透明质酸、聚葡糖苷等的脂质体是更优秀的保湿性物质。

当前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注入法、超声波破碎法、薄膜法等。其中,溶剂注入法是将脂质材料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注入到含有反溶剂的溶液中,通过溶剂蒸发形成脂质体。超声波破碎法是通过高强度超声波将脂质体破碎成更小的颗粒。薄膜法则是通过高压气体或液体将膜材吹散或滴落形成小颗粒。脂质体的挤出是指将制备好的脂质体通过挤出器进行机械加工,使其通过一定孔径的筛网从而得到一定粒径分布的脂质体。挤出器可以有效地对脂质体进行连续生产和加工,具有高效、稳定、可调等优点。在挤出过程中,脂质体的粒径和形状可以通过调整挤出器的参数和筛网的孔径来进行控制。

脂质体挤出技术

在略高于磷脂相变温度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外部挤压动力,使脂质体通过特定孔径的聚碳酸酯膜,大粒径或者多室脂质体被膜孔的剪切破裂后迅速重新聚合成更小粒径的脂质体。由于聚碳酸酯聚碳酸酯膜的孔径固定(如50nm,100n,200nm等),且脂质体用聚碳酸酯膜具有孔径垂直于膜表面且分布均匀的属性,多次经过特定孔径的聚碳酸酯膜挤压剪切后,可以获得粒径接近聚碳酸酯膜孔径且分布集中的单室脂质体。

影响挤出的三大因素

1、挤出温度  挤出温度是脂质体挤出工艺中的重要参数。挤出温度一定要在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过低,因为在一定的相变温度下,脂质体的流动性会较好。若原始样品内包含大颗粒或聚团较多的脂质混悬液,先用超声或者高压均质机均质处理掉大颗粒或团聚较大的物料,初步处理的样品悬液再通过脂质体挤出器进行过滤挤出,这样不容易堵塞聚碳酸酯膜,又可以获得粒径分布均匀且集中的终产物。

2、挤出压力  挤出压力决定脂质体过膜时所受到的剪切力大小。此剪切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脂质体粒径控制的效果,如果过膜的速度过慢,则部分脂质体微球有可能是通过发生形变的方式溜过聚碳酸酯膜,过膜后即恢复原状,其粒径大小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如果过膜的速度过快,则有可能因表面受剪切力过于剧烈而导致脂质体膜结构破坏,包封药物的泄露。

3、滤膜的选择  脂质体挤出对滤膜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膜孔分布均匀、孔径基本保持一致,且孔径垂直更有利于纳米级脂质体的挤出制备。而聚碳酸酯膜具有高分子量、热稳定性好、化学性强等优点,可以有效地保护脂质体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在选择挤出滤膜的孔径时,需先测定挤出前脂质体样品的粒径,并与最终所需达到的目标粒径相结合进行考虑,然后选择合适的滤膜孔径。比如原始样品粒径是400nm,目标粒径是100nm,可以先尝试用200nm挤出。如果挤出困难,换成400nm挤出,之后再依次用200nm,100nm,80nm挤出。

对于制备好的脂质体,需要进行检测和表征以评估其质量和性能。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粒径分布、电镜观察、光谱分析等。粒径分布可以反映脂质体的粒径分布情况,电镜观察可以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和结构,光谱分析可以分析脂质体的组成和化学性质。

来源:纳智达(上海)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512-65126837
E-mail:judy@nexstarbio.com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