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指标包含:T1的正确率、在T1正确的情况下T2的正确率、瞬脱幅度(ABM)= ((T2|T1lag10—T2|T1lag3)/T2|T1lag10)
图1. 实验刺激及流程示意图
2.3 数据采集和处理
通过Visor 2 (ANT Neuro, Netherlands) 精确定位线圈的刺激部位——左下额叶交界处。TMS刺激通过7mm八字形线圈施加,以13.3 Hz的频率发出3脉冲刺激,给予时间点为T1/T2出现后的75、150、225ms,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
03 实验结果
以是否实际施加了TMS刺激、T1和T2之间干扰子的数目为组内要因,分别对T1目标后及T2目标后施加TMS刺激的情况下T2的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当刺激施加在T1之后时,有刺激和干扰子数目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当T2在T1之后第三个位置出现时,真实的TMS刺激相比伪装刺激提高了T2的正确率。而当刺激施加在T2之后时,无任何显著交互作用。
对ABM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当在T1之后施加TMS刺激时,ABM会显著减小;在T2后施加的TMS刺激不会产生此效果。
图3. 在T1/T2之后给予真正TMS刺激和伪装刺激条件下的瞬脱幅度
04 结论
本研究使用TMS在时间进程上扰乱了左下额叶交界处的功能,揭示了在T1出现后对左下额叶交界处进行TMS刺激可以减少注意瞬脱缺损。这表明在注意瞬脱现象中,左下额叶交界处的功能可能与右顶叶下叶或右顶叶内沟不同,扮演了抑制控制的角色,即在巩固了T1后,左下额叶交界处积极地抑制了干扰子的加工,从而分配更多资源用于T2的加工。
05 参考文献及DOI号
Zhou, L., Zhen, Z., Liu, J., & Zhou, K. (2020).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ttentional Blink. Cerebral Cortex, 30(12), 6224-6237.
Doi: 10.1093/cercor/bhaa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