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热板测痛仪对动物疼痛共情行为的研究

热板测痛仪对动物疼痛共情行为的研究

浏览次数:1155 发布日期:2022-5-26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为了深入研究啮齿动物的痛觉共情机制,我们提出三个问题:
(1)啮齿动物的痛觉同理心是否存在物种差异?
(2)除了社交时,社交后疼痛共情还能坚持吗?
(3)负责疼痛共情的大脑中枢在哪里?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将成对的笼养老鼠放在透明的有机玻璃盒子里进行自由接触(社交)。一只大鼠接受皮下注射蜂毒诱导持续性缩爪(痛觉组),另一只大鼠在一旁观看(观察组)。30分钟后,观察组分别评估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机械刺激缩爪阈值和皮下注射蜂毒诱导的持续性自发缩爪次数(场景和线索移除后30分钟)
本实验以单独饲养的大鼠和不同笼舍饲养的陌生大鼠为对照组。
结果:(1)与上述人群偏好族内群体和小鼠偏好同笼同伴的特点相似,大鼠只有在观察到其熟悉同伴(同笼)的痛觉刺激后才对痛觉产生共情,而对同种陌生大鼠的痛觉没有共情。同笼观察组大鼠双下肢机械痛阈值下降约40%~50%,但热刺激反射潜伏期不变。与对照组相比,笼养观察组大鼠皮下注射蜂毒后持续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明显增加。
(2)与对照组相比,同笼观察组大鼠皮下注射蜂毒诱导的脊髓背角c-Fos蛋白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
(3)双侧mPFC化学损伤后,同笼观察组大鼠的痛觉同理心消失,但化学损伤双侧杏仁核复合体或双侧嗅区皮质(嗅区皮质-齿状回-CA3-CA1通路是海马的主要皮质传入神经源)对同笼观察组大鼠的痛觉同理心无影响,提示大鼠的痛觉同理心激活mPFC,然后通过其向下易化机制激活脊髓背角痛觉感受细胞的活动,导致脊髓损伤。mPFC参与介导大鼠痛觉移情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以mPFC为靶区的ACC、前边缘前皮质(PrL)和下边缘皮质(IL)的功能性传入和传出连接体,最终揭示大鼠痛觉移情的神经回路。
通过比较大鼠和小鼠的结果,我们认为兰福德工作的缺点是:
(1)他们只研究了小鼠在与同伴交流时的现场疼痛共情反应,并没有观察到这种疼痛共情反应是否发生在社会化后,也不清楚这种疼痛共情反应能持续多久;
(2)他们只研究了疼痛共情的行为反应,没有观察到脊髓疼痛易化的生物学基础,更没有探索到介导疼痛共情的脑中枢。我们实验室的新观察发现,大鼠在与同伴交流30分钟后即可发生疼痛共情反应,在改变情境、去除线索的情况下可持续5小时左右,提示疼痛共情反应可能不仅是初级知觉共情(情绪传染),还涉及高级智力共情(学习记忆、认知评价)的智能过程(未发表数据)。
再者,我们观察到,当面对同笼雌鼠和陌生雌鼠时,雄鼠只有在同笼雌鼠遭受痛苦时才有痛苦共情,而对陌生雌鼠没有共情反应,这再次提示与环境的密切接触是痛苦共情的社会基础(未发表数据)。
实验测试后,同期评价“大鼠共情关键脑区的发现非常重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疼痛共情的脑机制打开了一扇窗,为共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生物-社会-心理-行为实验动物模型”。

如果您也对动物实验感兴趣,我们的公众号:bioviewer,动物神经科学与行为学专注于动物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的实验知识的方法传播与分享交流,您可以推荐给您身边的朋友、同学以及老师,我们会定期更新您需要的相关实验方法的视频和文章,希望能对大家带来帮助!


 
 
来源:上海欣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8336811/18121054991
E-mail:zhang@softmaze.com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