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国际通用的高架十字迷宫焦虑动物模型(EPM),从行为学角度观察了四个不同给药剂量酸枣仁汤对EPM大鼠的抗焦虑作用。结果显示,酸枣仁汤确有抗焦虑作用,但此效应不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与一般化学药物所遵循的量效关系规律不同。
酸枣仁汤是临床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著名古方,有关本方药理实验方面
1 材料
1.1 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0只,级别SPF/VAF,体重180±10g,许可证号:SCXK(京)2002.0003,
1.3 行为学测试仪器大鼠高架十字迷宫(EPM):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制作 。由两个相对的开放臂(open aim,长X宽分别为50cm X 10cm)、两个相对的封闭臂(enclosed arm,close aITI1,长X宽×高分别为50cm×10cm×40cm)、一个连接四只臂的中央平台(central platform,10cm×10cm)(即:开放臂一中央平台一开放臂或封闭臂一中央平台一封闭臂,此二者互相垂直成为“十”(plus)形状)和围绕在开放臂边缘的1cm高的矮挡板组成(目的是防止动物在探究过
2 方法
2.1 动物处置及分组 大鼠每笼7~8只,不限食水。光照节律12L:12D(6:00~18:00),室温(18±2)℃ ,保持安静。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DZP、SZRT I、II、m、IV共6组,每组15只。其中中药I、Ⅱ、Ⅲ、Ⅳ组分别按3.75g/kg/d、7.5g/kg/d、15g/kg/d、30g/kg/d给予SZRT灌胃,DZP组给予1mg/kg灌胃,空白对照组灌服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给药10d,于第10d在末次给药2h后8:o0~14:00Am做行为测试。所有动物均提前2h进入测试实验室。酸枣仁汤对高架十字迷宫大鼠行为学影响的量效关系评价
2.2 行为学测试
2.2.1 测试条件 实验室内光线昏暗(以1.5m距离处能区分大鼠细微活动的最低亮度为准)并保持恒亮,室温20~C左右,保持安静。测试箱放置于实验室一角,周围布以2m高黑色单调背景。实验过程中有一名人员搬运动物,2名事先经过实验记录培训但不熟悉分组情况的人员在距离测试箱1.5m处分别观察记录动物的活动。2.2.2 测试指标 迷宫测试前将每只大鼠放入一个60cm×60cm×35cm塑料盒中,任其自由探究5min后迅速置于EPM的中央平台处,使其头部正对其中一个开放臂,释放后即开始记录下述指标:
①进入开放臂次数(open arln entry,OE):进入到任一开放臂的次数,以大鼠四个爪子均进入到臂内为准,中途一个爪子从该臂中完全退出则为该次进入活动完成;② 进入开放臂时间(open arln time,OT):进入开放臂的时间,单位:秒;③ 进入封闭臂次数(cl0se ariB entry,CE):进入到任一封闭臂的次数,以大鼠四个爪子均进入到臂内为准;④ 进入封闭臂时间(cl0se arln time,CT):进入封闭臂的时间,单位:秒;⑤ 向下探究次数(head—dipping):大鼠置身于中央平台或开放臂时,一边用前爪握住迷宫边缘一边把头部和肩部伸出开放臂的边缘向迷宫下面探究的行为次数;⑥ 封闭臂后腿直立次数(rearing):大鼠在封闭臂前腿抬起以后腿支持使身体竖立的次数。由① ~④分别计算出:① 进入开放臂和封闭臂的总次数(OE+CE):表示大鼠的运动活力(1ocomotor activitv):②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OE%):即开放臂进入次数/(OE+CE)×100% ;③ 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T%),即开放臂停留时间/(OT十CT)×100%。每只大鼠测试5min。中间用湿布擦拭迷宫,清除粪便,继用干布擦净后再进行下一只大鼠的测试。
3 结果
本研究引入的高架十字迷宫模型,为抗焦虑研究中公认的非条件反射模型。它利用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相对高悬敞开臂的恐惧心理,形成动物的矛盾行为,实验指标以进入开放臂的百分数(OE%)和在开放臂停留时间的百分数(OT%)反映动物的焦虑状态,焦虑动物的OE%和OT%明显降低,经典抗焦虑药物则使两者升高 ;开放臂和中央平台区head—dipping次数则反映了在非保护区内的探索行为,代表动物对陌生环境的好奇探究或因恐惧而寻求逃避 ,与焦虑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开放臂和封闭臂总进入次数反映动物总的运动能力,封闭臂rearing值也可用来观察药物有无镇静作用及镇静强度,但多年来关于抗焦虑药究竟如何影响这两个指标一直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