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蒸渗系统是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直接测量地表蒸散的成组设备,能够实现降雨量、蒸发散量和排水量的精确测量;选配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可用于研究水分平衡、物质平衡、土壤溶质运移等领域内的的科研需求。
1、山东农业大学
云平台数据(数据一致性高)
一、土壤蒸渗的定义与机理
1.1 概念解析
土壤蒸渗(Soil Evaporation and Infiltration)是水分从土壤表层向大气蒸散(蒸发+植物蒸腾)以及向下渗透至深层土壤或地下水的综合过程。其本质是水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动态运移。
1.2 物理机制
蒸发过程:太阳辐射加热土壤表层,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渗透过程:降水或灌溉水在重力、毛管力作用下穿过土壤孔隙向下迁移。
植物调控:根系吸收水分并通过叶片蒸腾释放,形成“生物泵”效应。
2、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二、影响土壤蒸渗的主要因素
2.1 气候条件
温度与湿度:高温、低湿环境加速蒸发,抑制渗透;低温或高湿则反之。
风速:强风增强蒸发,弱风环境利于水分滞留。
2.2 土壤特性
质地与结构:砂质土壤渗透率高但持水性差;黏土渗透慢但保水性强。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渗透与保水能力。
2.3 植被覆盖
植被冠层拦截降水,减少表层蒸发;根系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分下渗。
2.4 人类活动
灌溉、耕作方式改变土壤孔隙度;城市化导致地表硬化,阻碍自然渗透。
3、中国林业科学院高原林业研究所
三、土壤蒸渗的生态与实用价值
3.1 维持水循环平衡
蒸渗是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的纽带,影响区域水资源分布。
过度蒸发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合理渗透则促进地下水补给。
3.2 农业生产的核心参数
通过调控灌溉频率与量,减少无效蒸发,提升水分利用效率。
例如,覆盖秸秆可降低蒸发率,滴灌技术可精准匹配作物需水量。
3.3 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控
植被恢复可增强土壤渗透能力,减少洪涝风险。
干旱区通过人工增渗技术(如渗水井)缓解水资源短缺。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四、研究前沿与技术应用
4.1 蒸渗监测技术
蒸渗仪(Lysimeter):直接测量土壤蒸发与渗透量。
遥感与模型模拟:结合气象数据与土壤参数,预测区域蒸渗动态。
4.2 可持续管理策略
推广保护性耕作、雨养农业等模式,减少人为干扰。
城市规划中建设“海绵城市”,利用透水材料增强土壤渗透功能。
5、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6、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五、结语
土壤蒸渗作为连接大气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着全球水资源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未来需加强跨学科研究,结合气候变化背景优化蒸渗管理策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