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近期发nature的老师看过来
这期的nature(12月8日)有意思的文章不少。比如用光来治老年痴呆,哈哈(想到广场舞的评论了,抱歉抱歉)。不过今天季博不分享那篇文章,而是分享另外三篇,分享的目的不是让大家了解具体的思路和怎么做,而是给大家看下nature现在关注的点。
季博在讲座中说,课题设计完整加上创新性OK只是5分文章的要求,也是现在国自然面上项目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10分以上,那么需要探索机制的深度,做到直接互作。如果要上20分以上,那么就需要探索机制的热度。
所以去年5月份季博写了一篇文章“机制上的那些事儿”,目的是告诉大家要关注机制上的点。写到splicing时,说,当年差点火了,但由于技术有难度,没火得起来。然后去年8月份开始,nature就大量发splicing文章了。所以,去年季博在qq上吼“有没老师想近期发nature的,赶紧看看您的基因是否在这个点上”。今年nature的兴趣点往啥地方走了呢。如果今年您跟季博交流过,您估计早知道了吧。翻译调控。
m6A modulates neuronal functions and sex determination in Drosophila. 2016. Nature.
Intronic polyadenylation of PDGFRα in resident stem cells attenuates muscle fibrosis. 2016. Nature.
第一篇文章,做的是RNA的m6A修饰,这个修饰作为转录后调控,在pre-mRNA splicing、mRNA decay和翻译中发挥作用。为啥季博能够预期翻译调控是nature下一个关注点呢,这地方是原因之一。
第二篇文章,还是做m6A修饰,在pre-mRNA splicing中的作用。算是pre-mRNA splicing与翻译调控的交集或过渡。m6A修饰在翻译调控中的作用已经有人在进行探索了。
还有一个事情,以上两篇文章都是做的线虫。在“从韩春雨老师的工作想到的”文章中季博建议,找药物到天然产物中去寻找。找关键功能基因,到低等生物中找找思路。不管张锋还是谁,一开始的文章,其实都是别人在低等生物中做了,发过CNS级别的文章,然后到哺乳动物中开始探讨,因为可以上人,所以就火了。而这两篇文章,目前还是在低等生物。在人中的CNS文章,您可以去试试看。
第三篇文章,看标题好像跟我们今天谈的没有关系。但其实这里的Intronic polyadenylation造成了pre-mRNA splicing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转录本,最终与疾病相关。这篇文章可以看作splicing这个点的延续。
“道可道非常道”,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我们做疾病研究,是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实我们研究本身,也是有规律的。
从技术方法探索创新,发CNS,这种是非常少的。更多的研究是,通过常规技术方法,或者叫模块化的技术平台,搭建出一个漂亮的研究课题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那么如何通过这些模块化的技术平台搭建出我自己所研究临床问题的好课题呢。季博已经从复旦出来了,目的是借助吉凯基因工程化科研平台为国内的临床研究工作者提供帮助,为您的临床研究添砖加瓦,解决临床问题,冲刺CNS。
PS,其实这期nature,还有一篇文章可学习,是创新性方面的事情,季博把这类叫“跨界”研究。下次分享。
季 博 往 期 精 彩 文 章
⑧. 浅析中药与西药的异同
⑬. 精准医疗中之“疗”
再PS一下:希望和季博在学习、实验上有更多交流的朋友们,可以关注吉凯基因微信并回复“季博”两个字。
长按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