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非靶标代谢组学在医学方向文献解读合集

非靶标代谢组学在医学方向文献解读合集

浏览次数:1053 发布日期:2021-12-14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非靶标代谢组学是代谢组学领域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这一期,我们总结了医学方向非靶标代谢组学助力发表的客户文章,包括文章的影响因子、发表的期刊,并附有高分客户文章集锦以供各位老师参考!
 
 
文章发表利器-非靶标代谢组学
在医学领域,百趣非靶累计助力表科研文章99篇其中IF≥20文章5篇,IF≥9文章23篇,4分以上文章占比达84%。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专注于挖掘、分析代谢物的差异,是这些文章研究路线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医学客户文章影响因子
 
文章发表期刊72个

非靶标代谢组学助力客户在72个期刊上都有发表文章,包括高分期刊《GUT》《Gastroenterology》《Cell Metabolism》等。

在此说明,从项目的检测分析到后续的文章发表,百趣团队会为各位老师提供终身售后服务。面对文章审核时编辑的问题,百趣团队也会第一时间协助解决,以保障各位老师科研文章的顺利发表。

 

客户文章期刊词云图(IF>3)


医学非靶高分集锦

一、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改变--查看原文
 


发表期刊:Gut   
发表时间:2021  
影响因子:
23.059   
作者单位:上海仁济医院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评估了IgG4 SC和PSC中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变化,对来自135名IgG4-SC(n=34)、PSC (n=37)和健康对照(n=64)受试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 16S rRNA 基因扩增子测序。一部分样本(31个IgG4-SC、37个PSC和45个对照)也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研究表明,IgG4-SC和PSC具有不同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这可能与疾病发病机制有关。本研究的数据强调了IgG4-SC的独特性。


二、 整合代谢组学特征鉴定导致人肝细胞癌的门静脉血清代谢组学改变--查看原文

发表期刊:Gut 
发表时间:2021

影响因子:23.059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2个队列人群中HCC患者和健康对照的门静脉血液代谢物变化进行综合代谢组学分析,并与肝组织和粪便样本中的代谢物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显示,HCC患者的代谢组发生改变,尤其是门静脉中代谢物的改变,提示出某些代谢产物或在HCC发生中起作用。


三、高脂饮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代谢物促进结直肠癌发生--查看原文
 


发表期刊: Gastroenterology   
发表时间: 2021 
影响因子:
22.682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主要研究内容】
发现高脂饮食能通过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代谢改变和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驱动结直肠肿瘤发生,并揭示了其中有潜在关键作用的细菌和代谢物。这些发现为靶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预防和治疗高脂饮食相关的大肠癌提供了新思路。

四、Circacc1 调节代谢应激下 AMPK 复合物的组装和激活
--查看原文
 


发表期刊:Cell Metabolism
发表时间:2019
影响因子:22.415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研究内容】
ACC1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是脂肪酸从头合成中反应中第一步的关键酶。研究发现,血清饥饿条件会激活JNK-c-JUN,而转录因子c-JUN的激活使得ACC1基因更多表达环状RNA分子CircACC1而非线性ACC1 mRNA。CircACC1通过结合AMPK的β1和γ1调节亚基,进而稳定并激活AMPK复合物。AMPK的激活促进细胞中的脂肪酸β氧化和糖酵解。此外,在结直肠癌临床病例中,CircACC1的表达与AMPK的激活呈现正相关。因此,该研究发现了从营养缺乏下的一条JNK-c-JUN-circACC1-AMPK 细胞存活通路。

五、 基于三阴性乳腺癌亚型代谢途径的研究揭示潜在的治疗靶点--查看解读

发表期刊:Cell Metabolism 
发表时间:2020 
影响因子
21.567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要研究内容】
全面评估了哪些代谢途径改变了TNBC的整体代谢转录谱,并成功地在86种不同代谢途径的基础上确定了三种TNBC代谢亚型。这三种基于代谢途径的亚型(MPSs)具有不同的代谢基因表达、代谢产物丰度、基因组驱动因子以及对各种代谢抑制剂的存活率和敏感性。这项研究分析证明了TNBC的代谢异质性,并使独特肿瘤代谢谱的个性化治疗得以发展。

六、 膳食胆固醇通过诱导小鼠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产物的改变而促进NAFLD-HCC 的形成
--查看原文

发表期刊:Gut 
发表时间:2020
 
影响因子:
19.819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主要研究内容】
首次发现了长期的高胆固醇饮食,会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诱导小鼠NAFLD-HCC形成和发展:胆固醇通过肠道菌群的变化使TCA升高、IPA降低,促进脂质积累和肝细胞增殖,从而导致NAFLD-HCC的发展。而通过降胆固醇治疗,可以阻止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NAFLD-HCC。这意味着,调控胆固醇和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产物可能为以后预防NAFLD-HCC提供有效策略。

七、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人在长期密闭环境下的微生态和代谢物变化--查看原文

发表期刊:Gut  
发表时间:2020 
影响因子:
19.819 
作者单位:深圳市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


【主要研究内容】
共募集了4位模拟航天员进行180天的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集成试验(CELSS),一共获取了18个时间的样本,主要包括进舱前(Before)、在舱中(M1+M2+M3)和出舱后(After),其中获取的唾液和粪便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测,血浆、尿液和粪便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通过将人的多个部位样本的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结果进行联合分析,用于评估人体微生态系统和代谢稳态与密闭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发现人在CELSS居住180天,人体多部位的微生态和代谢出现了一定的动态变化。部分变化与疾病的潜在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且在整个过程中两个不同部位菌群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与Turroni等的发现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该研究加强了我们对人在长时间密闭环境下菌群和代谢稳态变化的了解,为未来实现更长时间的CELSS试验或太空飞行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八、变异的肠道菌群改变了宿主的代谢组从而影响了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肾功能衰竭
--查看原文
 

发表期刊Gut
发表时间:2020
影响因子:17.943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主要研究内容】
整合肠道菌群、血清和粪便代谢组多组学数据,建立223名血液透析患者和69名健康对照者的大规模队列,以及24名个体的独立验证队列,表明产毒的肠道菌群通过产生有害代谢物加重ESRD临床预后,揭示在未来的临床对照实验(CCT)中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方法降低患者的尿毒症毒性,提高生存质量或减少对透析治疗和肾移植资源的需求。

 

来源:上海百趣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1-61531195
E-mail:chengyichun@biotree.cn

标签: 文献解读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