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关于动物实验给药剂量的疑点解答

关于动物实验给药剂量的疑点解答

浏览次数:38501 发布日期:2019-8-21  来源:本站 仅供参考,谢绝转载,否则责任自负
最近常常有同学问:对于一个新的化合物,我们已经在体外细胞或者离体器官上看到较好的药效,下一步就要进行动物体内试验,然而此时可以依据的往往仅有从细胞上的IC50数值,它可以外推到动物试验的给药剂量吗?另外在设置给药浓度时,我们看到大多数文献都是以2倍系数递增,这又是什么原理,是否可以适用于所有动物试验呢?本期小编就把这些常见疑点总结了一下,统一为大家解答!

疑点1:体外细胞试验数据真的可以估算出动物的给药剂量?

案例:如果知道一个小分子化合物在体外试验 (MTT) 对SGC7901细胞的IC50是20 µg/mL,现在需要做动物试验,把SGC7901细胞接种到裸鼠身上,等到它们长出肿瘤块之后进行灌胃给药,那么应该如何确定这个动物试验的给药剂量呢?

分析: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和公式进行参考。有人建议可以根据动物的体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来进行换算。如,裸鼠的体重为25 g,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20%,细胞试验IC50为20 µg/mL,血液占体重的比例为8%,则可以计算出该药物在体内的EC50(有效中浓度)为0.2 mg,即给药剂量为8 mg/kg。EC50的计算公式如下:

         

答案:但是笔者觉得这种外推方法的参考价值不大,因为体内的环境比较复杂,影响因素比较多。比如血浆蛋白结合率、靶器官(肿瘤)中的药物浓度等对药效的发挥起到关键的作用,不能忽略。因此这种换算方式并不值得借鉴。

那么问题来了,若细胞试验数值不能直接换算到动物,对于一个新的化合物,且无参考数据的情况下,该如何确定给药剂量呢?关于具体的试验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往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如何确定动物试验的给药剂量?本期我们不再赘述!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剂量设置时的倍数关系。

疑点2:为何文献多用4:2:1来设计给药梯度?

案例: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不难发现大多数文章中所报道的药效学试验一般都是三个剂量,即低、中、高浓度梯度(4:2:1),即按2倍递增,如下图为:检测药物MONCPT对异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设置了5 mg/kg,10 mg/kg,20 mg/kg这3组浓度,究竟为何如此设置呢?这种设置方式适用所有动物试验吗?

图1. MONCPT对人膀胱癌5637移植瘤的治疗效果

分析1:首先理解浓度梯度设置的必要性

动物药效试验时,必须设置浓度梯度,目的是为了考察药物的量效关系,为药物的安全性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

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成正相关,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药物作用的性质,得知药物的起效浓度 (ECmin 及最大效应浓度 (ECmax),如下图为量反应的量效曲线所示:

图2. 量反应的经典量效关系曲线

分析2:药效剂量的设置常选倍数2的原因

我们通过参考经典药物的量效曲线(如上图)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与药效一般成正比关系,若按2倍递增,多数药物能够做出量效曲线来,即低剂量在S曲线的下面拐点ECmin处,中剂量在EC50处,高剂量在ECmax处。

但是有些时候并非这样!如有些药物的治疗窗很窄(即最低有效剂量与最低中毒剂量接近),此时就应注意适当减小系数,因为在药效学试验中,剂量应控制在一个治疗区域,即治疗窗。

何为治疗窗?

药物浓度太低不产生治疗效应(即>最低有效浓度MEC),浓度太高则产生难以耐受的毒性(即<最低中毒浓度MTC),在这两个浓度之间限定一个合理治疗区域,常称为"治疗窗"(或称为治疗范围),它对评价一个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下图为治疗窗示意图:

图3. 药物的治疗窗示意图

(非静脉给药,Cmax:达峰浓度;tmax:达峰时间)

治疗窗比较窄:如已上市的茶碱类药物、华法林、环孢霉素A、甲苯磺丁脲、地高辛等,其治疗窗比较窄,我们应该适当缩小倍数,保证药效试验剂量在治疗窗范围内。

治疗窗比较宽:对于某些药物,治疗窗比较大,也可增大系数,如按3.3倍或者5倍剂量递增。另外对于释放少的给药方式,如透皮给药,此时系数会大一点。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拿到药物的治疗窗数据,就可以初步确定浓度范围,进行给药剂量的设置。那治疗窗数据如何获取呢?主要包括2个点:

  • 最低中毒剂量MTD:指给药后,产生强烈作用或者有害作用时的最小剂量。如一个未知药物的大鼠PK试验,低剂量可以从0.01 mg/kg开始,按照10倍的关系递增,依次设置给药剂量为0.1 mg/kg,1 mg/kg,10 mg/kg,每组2只大鼠。在试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大鼠的行为动态,如果高剂量组 (10 mg/kg) 出现萎靡不振、抽搐或其他异常行为,说明该剂量对大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体内药物浓度可能已超过最小中毒浓度,在正式试验时应将该剂量组舍弃。

  • 最低有效剂量MED:指绝大多数受试对象发挥生理功效的最低剂量。同样地,药效学试验也可以参考这个例子进行预试验。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在最低毒性范围之内。

总结一下本期内容:

  1. 由于动物体内环境复杂,因此不建议用体外细胞试验数据估算动物的给药剂量;

  2. 进行药效试验时必须设置浓度梯度,这样可以作出量效关系,为指导临床用药作参考,药效试验时,尽量地把量效关系作出来;

  3. 给药梯度一般会按2倍系数递增,但也有特殊情况,需要结合药物治疗窗来最终确定,治疗窗窄的,需要缩小系数;

  4. 在实际的试验时,我们很少一下子就找到了有效剂量或合适的剂量,因此应该多设定几个剂量组。建议先设置3-5个给药剂量组,每组2-3只动物,每个剂量组之间的剂量可以按照5倍或者10倍递增(基本上可以涵盖大多数药物的治疗窗)。通过预试验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然后再据此进行调整。一般2~4次可达到预期剂量;如出现中毒现象,则应减少剂量再次试验。

来源: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1-64340008
E-mail:service@bioraylab.com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