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也能要人命?日前微博一条消息引发网友关注:北京一位女孩16日因急性胃溃疡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年仅23岁。据悉,12月14日,她忍着胃痛还在上班,15日被确诊为急性胃炎,第二天去世。微博称,这个花季女孩可爱,开朗,长期加班、熬夜、每天晚上九点后晚餐。微博转发超过42000多次,评论超三千条。(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9版)
鲁迅早就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一个年轻女孩因胃炎而死,我们还能再说什么呢?也许,此刻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乏力的。苍白与乏力,显然并不仅因为一个女孩的骤然离去,更多的是,当“23岁”“长期加班”“忍痛上班”与“熬夜”等词汇胶着在一起时,围观者都从中若隐若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用健康换取工作,用过度的疲劳去赢得现实的生存。心悸且无奈的情绪交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网络的热烈关注。
关于愈来愈多见的都市“过劳死”,学者秋风曾撰文表示,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其实都有“过劳死”现象,一些官员的鞠躬尽瘁就在此列。或也可以说,过劳的根源,其实是我们文化中固有的一种美德。但在现代社会里,很多“普通人”拼命工作,包括连续加班,却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愿的选择。他是为了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这些员工也清楚这对健康有害,但经过权衡后,宁可承担这种风险。所有在都市中拼搏者,其实都是那个“不得不自我伤害的人”。
选择自我伤害与独自承担风险,于是必须为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战斗到底,于是必须承担“有工作无生活”的沉重代价,这是许多白领的“可怜之处”,也是都市里普遍的情感乡愁。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它又是于高节奏现代社会里谋稻粱者的宿命。那些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与激烈的竞争压力已不去说它,至今仍不是那么完善的用工保障体系,也让“被过度压榨者”的权利投诉难收满意效果。
当“过劳死”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有没有一种可能,让“白领们”既能寻常且诗意地工作,又不致透支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如果说整体的社会发展路径暂时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很大程度上,它更取决于“国家的重视”。美国将过劳死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并拟定了相应诊断标准,欧美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如果员工身故原因被认定为过劳死,就可以据此对雇主追责。(作者:王聃)